幼教展 | 聚焦全国各版语文教材修订:国学内容普涨,更换时代标签 发布日期:2016-06-13 来源:SIEE 浏览量:2186

近日,各地中小学入学报名工作陆续启动,语文教材的修订也再次受到关注。根据教育部今年4月公布的《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义务教育品德、语文、历史学科,起始年级使用新编、修订教材。


语文教材依据什么修?怎么修?修订后语文课本更注重哪些内容?


修了啥?“增减换留”是修订四大特点


梳理发现,自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新课标启用后,目前已有包括人教版、语文版、苏教版在内的多版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,增、减、换、留是新修订课本的四个特点。


—增,国学内容普涨。

据了解,今秋即将投入使用的语文出版社新课本中,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。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%;七至九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40%,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。

—减,课文数量减少。

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部负责人郑伟钟介绍,目前新修订的教材课文数量减少了15%。苏教版高中课本在原来的5个模块、20个专题不变的前提下,篇目也从108篇调整为95篇。
--换,更新时代标签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新修订语文版教材约更换了40%的课文,如中学课本里将《洲际导弹自述》改为《网络表情符号》,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。人教版教材最近一次修订中,七年级语文教材中30篇课文亦有多篇被更换。

 

—留,传承经典。

此次修订的各版本中,不乏传承多年的老面孔。例如,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《小英雄王二小》《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》等课文得以保留,体现优秀品德与情操的《我能行》《月下桨声》等也依旧保留。此前有的语文书中存在常识性错误,部分插图陈旧粗糙,一些编排缺乏梯度,甚至存在“教材不够,教辅来凑”等问题。业内专家表示,此次修订将一定程度上修复上述问题。

—多选多审多读。

据业内人士介绍,语文教材的修订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:征求社会意见,拟定教材修订方案,选文,编订,统稿会,编写组讨论,修改定稿,审稿,审读等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表示,在审稿环节,各大出版社一般都按照责任编辑初审、编辑室主任复审、主管社领导三审这样的程序,有的还约请语言学、文学和语文教育学专家特约审稿。据了解,有的出版社还会对教材部分篇目进行试教,如语文出版社教材中《我的发现》《一诺千金》等课文,均由语文特级教师进行试教,便于理解编写理念和思路。

 

—动辄千余人参与。

据介绍,语文教材的修订动辄千人上阵,一些出版社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所等机构。据语文出版社提供的统计数据,在该社此次语文教材修订中,全国各地有100多位省市级教研员、2000多名一线教师参与了研讨和审改,发放并回收调查表一千余份。苏教版光是在选文阶段,就有近200名专家参与,包括小学一线教师、特级教师、教研员、大学教授等。


与此同时,部分教育及文学名家也参与其中。专家表示,语文教材修订并非信马由缰。在具体操作中,各大出版社语文课本的修订主要依据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和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。


一线师生的意见是修订标准之一。
在修订过程中,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则,即老师好教、学生好学、教材好看。
人文性则要求教材注重引领学生思考人生、社会和自然,形成正确三观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一本优秀语文教材的最高标准在于文质兼美。

这意味着,修订不可能一劳永逸,而是漫长的“求索”过程。“教材应是一个例子,而不是一个标准。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,不同时代、不同学生决定了语文教材永远存在多维多面,需要持续创新。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,在调整语文教材的同时,更要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,消除应试思维,真正让语文教育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