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教展 |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卢迈:用一村一园填补偏远农村学前教育空白 发布日期:2018-09-25 来源:腾讯新闻 浏览量:2876

2018年9月21日,被誉为“教育界诺贝尔奖”的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在纽约举办颁奖礼。在今年400多个参选项目中,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的“一村一园计划”成为全球六大获奖项目之一,也是国内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项目。

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代表基金会“一村一园计划”领奖,并在次日的WISE教育峰会上发表演讲。会议期间,卢迈对腾讯新闻《一线》表示,村庄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,“一村一园计划”瞄准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贫困及偏远农村困境儿童,有效填补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前的教育空白,是缓解城乡儿童发展水平差距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助推器,也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的重要抓手。

“一村一园计划”缘起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“山村幼儿园计划”,其中“一园”指山村幼儿园。自2009年开始,项目通过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,为3-6岁儿童提供全覆盖的早期教育,提高中西部贫困及偏远地区的早期教育质量。目前已经覆盖青海、云南、湖南、四川、山西、新疆、贵州、甘肃和河北9个省区21个贫困县,累计惠及17万贫困地区儿童。

卢迈对腾讯新闻《一线》表示,2009年基金会在青海省乐都区进行的测试显示,贫困地区3-6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不足城市儿童的60%,语言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城市儿童的40%。基金会同时发现,贫困地区儿童普遍更自卑、不会社交技能、在科学认知和语言发展上有欠缺,如果错过最佳干预期,会影响这批人学习、找工作等未来发展,贫困的代际传递趋势明显。而2017年农业普查结果显示,贫困地区居住分散、每村幼儿数量有限,民办幼儿园没盈利不去设点,公办幼儿园止步在乡镇,让偏远农村的学前教育出现空白。

“一村一园计划”可填补这一空白。通过借助村级小学的闲置村舍或村级公共活动场所,配备基本教学器材和设备,设立“山村幼儿园”。幼儿园从当地招募受过专门训练或有相关经验的志愿者。每个幼儿园由一名幼教志愿者为20名左右的幼儿提供学前教育服务。

自2009年开始尝试以来,基金会也在跟踪项目成效。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,卢迈展示阶段性成果,讲述同年出生、幼儿时期家庭年收入均不超过1万元的三个女孩7年后不同的发展轨迹。

其中,县城女孩小A在县城能够上到幼儿园,她几乎能够复制城市中大多数孩子的成长过程——8个月会说简单词语,一岁迈出第一步。而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山区,小B直到三岁都不会说话,从县城到小B家全是盘山路,山上大半年大雾弥漫,出行困难,但公里学前教育不进村,小B没有幼儿园可上。和小B生活境况相似的小C是留守儿童,父母长期在外,由爷爷奶奶抚养,和其他偏远山村的孩子类似,她胆小、怕生。2011年,小C所在的村落成为“山村幼儿园”试点。她读上了幼儿园。

7年之后的2018年,县城女孩小A在日常学习之外,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——民族音乐。小B依旧家徒四壁,四年级之后,由于家族性疾病复发,不得已休学回家,依旧认生自卑,不会和陌生人交流。而上了幼儿园的小C变得性格开朗,幼儿园教育让其爷爷看到变化,因而决定去县城租房子上小学。如今,小C的父母依旧常年在外打工,一年回家不到两次,但小C似乎已经学会自我排解缺乏父母陪伴的失落。

卢迈对腾讯新闻《一线》表示,在基金会统计的五万个在园孩童中,约40%为双亲都在外的留守儿童,21%来自精准扶贫户,另有11%为单亲家庭,“如果不能给予弱势儿童相应的帮助,他们很有可能未来会继续贫困,极端的甚至会反社会。孩子不应该被落下,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帮助。”

在全球范围内,如何有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,以消除两极分化,也是各国热议的话题。其中,诺贝尔奖得主、经济学家赫克曼(James Heckman)曾通过实证数据指出幼儿教育(包括学前教育)为个人毕生收入及财富的关键因素,并提出在扶贫过程中,应注重对贫困家庭儿童的投资。如果能够针对贫困家庭儿童能力进行培养,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,也将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的“投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