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一篇名为《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,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》的文章刷爆朋友圈,校园暴力问题再次引发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。
校园欺凌、暴力事件到底呈现什么样的发生趋势,学校和家庭在面对校园恋情时又应该怎么办?
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,全国人大代表、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就此接受了封面新闻专访,两位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专家给出了他们的看法。
校园暴力
客观存在但属偶发事件
“确实存在,但绝不像网络上说的那样是高发的普遍现象。”有着33年教龄的王晓梅直言,她自己就亲自处理过类似事件。
“两个从初中就是同学的男生,在读高一的时候,其中一个强迫另外一个给他买东西,被拒绝之后,强迫者就动手打了人。”王晓梅说,事件发生后,她立即找到了双方家长进行沟通,一方面让施暴者意识到行为的错误,另一方面也对受害者进行疏导,“让他明白,不能懦弱,面对超越底线的做法要用合适的方式说不。
对于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,王晓梅表达了担忧,除了身体上的伤害,她认为不论是施害者或者受害者,心理上都会受到影响和扭曲,在青少年这个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,这样的影响所造成的潜在危害不容小觑。
庹庆明在受访时也承认校园暴力事件客观存在,但近几年并没有呈现“井喷式”增长,他认为,事实上类似事件的发生率其实在下降,“因为看了新闻,现在学生们都明白,暴力伤害是违法的,可能会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。”
“但有一个情况,青少年出于感情懵懂期,有可能因为早恋问题引发冲突和暴力事件,这种情况处理起来相对就比较麻烦。”庹庆明说。
隐形暴力
社交网络上“互相伤害”
除肢体上的伤害,王晓梅和庹庆明都提到,根据他们了解,现在一种隐性暴力也出现在校园中。
“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语言攻击。”王晓梅说,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都在使用社交软件,有矛盾的双方通过网络打口水仗,从显性的肢体伤害变成了隐性的语言暴力,这样的现象值得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警觉。
“这种暴力更隐匿,更难以被察觉,但造成的影响和伤害也不小。”王晓梅坦言,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难题,需要老师们一方面更加深入学生,保持对学生线上线下动态的了解,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隐私。
分析成因
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
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,王晓梅和庹庆明表示,根据他们的经验,这和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关系。
“单亲、离异和留守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。”王晓梅表示,要想解决校园暴力、欺凌问题,很大程度上需要家长的配合。在家庭生活中,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,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,只有家庭教育的长期浸润,才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。
“我就不赞同现在网上流传的一些育儿观念。”王晓梅举例说,网上有言论,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,相比事发缘由,家长更在意打没打赢,“打赢了就是英雄,吃亏了就得打回来,这是错误的教育理念,我非常反对。”
王晓梅认为,现在互联网发达,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,青少年本身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,家长们更应该在家庭教育中传递宽容、友爱和坚强的思想。
此外,王晓梅和庹庆明都建议,关工委、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应该更多地与学校合作,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,让他们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和后果。“针对校园暴力,事后适当的惩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,但提早防范疏导绝对比事后惩处更重要。”庹庆明说。
学生早恋
正面引导不能武断“棒打鸳鸯”
青少年早恋了怎么办?庹庆明直言,“处理起来就像走钢丝,不能简单地‘棒打鸳鸯’。”
庹庆明认为,按照年龄推算,高年级中学生即将年满18岁,心理日趋成熟,自己的价值观正在形成,如果武断出面阻止恋爱,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,“另一方面,这个阶段的学生,同学之间因为感情引发纠纷,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。”
庹庆明对此给出的办法仍然是引导为主,通过分析早恋可能带来的危害,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。“主要手段仍是教育引导,棒打鸳鸯很容易适得其反。”